新能源车下乡要适配当地
近期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农业农村部、商务部、国家能源局5部门联合印发通知,部署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,首站活动在江苏如皋启动。以此为契机,新一轮扩内需新动能有望持续释放,消费潜力或被进一步释放。
从统计数据看,自2020年活动启动以来,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已形成显著规模效应。过去5年累计发布10批次500余款车型,销量近1500万辆,反映出绿色出行方式在乡村不断渗透、内需市场向县域纵深拓展,展示出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的强劲动能。
新能源汽车下乡,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为重要考量,已成为推动供给与需求联动、投资与消费联动,以及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。这项政策以绿色低碳转型为纽带,形成了多重战略价值,既通过降低出行成本提升农民生活品质,又借助产业链协同效应,带动充换电设施、智能网联等新基建向乡村延伸,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搭建起高效畅通的绿色通道。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还将车购税减免、以旧换新等政策与县域充换电补短板试点相结合,比如在江苏如皋190余辆展车与充电桩企业协同下乡,彰显出政策从单点推广向系统赋能的升级。
也要看到,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对新能源汽车下乡构成一定挑战。当前,充电设施布局存在“重县城、轻乡村”的特点,部分地区电网容量不足、土地手续繁琐,导致“车能路云”一体化在乡村落地推广受阻。现有车型对农村坑洼路况的适应性不足,皮卡、轻卡等生产型车辆供给相对短缺,还不能有效满足“代步+生产”的复合需求。此外,售后网络下沉还存在一定滞后,“三电”系统维修难、成本高,更成为影响消费信心的重要因素。这些短板既反映出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,也凸显了产品与服务供给之间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。
破解这些堵点,应加快形成“基建先行、产品适配、服务兜底、认知升级”的系统化、立体化政策支持体系,从硬件支撑到软件配套,形成全链条供给闭环,让新能源汽车真正适应乡村、扎根乡村。
硬件建设层面,破解“车等桩”难题,构建覆盖全域的充电网络。优先在乡镇政府、农贸市场、卫生院等人口密集区布局公共充电桩,同步向乡村旅游重点村、特色产业集群村延伸,形成“15分钟充电圈”。可结合农网改造升级工程,通过专项债券、政策性银行贷款等工具,支持变压器增容与线路改造,确保充电桩“装得上、用得顺”。创新推广“个人桩+社区共享”模式,鼓励农户在自家院落安装充电桩并对外共享,既提高设备利用率,又能为农户增加收益。
产品供给层面,跳出“城市车型下乡”的思维定式,开发一批适配性更强的“乡村定制款”。鼓励车企丰富产品供给,比如针对泥泞土路设计的高底盘车型、针对农资运输强化载重能力的新能源微卡、针对多子女家庭优化空间的7座MPV等,在适配当地的同时提升服务水平,积极扩大适合乡村的新能源汽车消费。规范新能源二手车市场,建立统一的电池健康度评估标准,推动退役网约车、租赁车经过安全检测后进入农村市场,让农民以更实惠的价格就能买到续航可靠的二手车。
售后服务层面,打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减轻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。可推动车企与县域经销商、维修厂共建联合服务站,配备“三电”系统检测设备与专业工具,将保养、维修、救援等服务拓展到乡镇一级。针对农忙时节用车集中的特点,开展“售后流动服务车”下乡活动,定期进村提供免费检测、电池维护等服务。更重要的是培养本土化人才,支持职业院校开设新能源汽车维保专业定向班,面向农村青年招生,毕业后返乡创业就业,既解决服务力量不足问题,又为乡村培育了新型技能人才。
消费理念层面,增加体验式服务,强化直观感受,引领农民消费认知转变。尝试在乡镇集市、文化广场举办新能源汽车嘉年华,设置泥泞路面试驾区、载重测试区,让农民直观感受车辆性能。联合电池企业通过APP实时推送电池健康数据,消解续航焦虑、安全顾虑。推广“村干部带头试驾”活动,由村两委干部先行使用新能源汽车,通过身边人说身边事,增强说服力。这些举措既能拉近技术与农民的距离,也能让绿色出行理念真正融入乡村生活。(作者:王琛伟 石 颖 来源:经济日报)
(责任编辑:符仲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