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色产业“链”动乡村振兴
吉林是农业大省,肥沃的黑土地成就了一座“大粮仓”,澳门赌场app:每10斤商品粮中就有1斤来自吉林。这里还是一座物产丰富的宝库,人参、鹿茸、灵芝、木耳……白山松水黑土间,孕育着无数珍宝。
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?连日来,记者在吉林采访,见到一些小切口破题、大纵深推进乡村特色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尝试,正为乡村振兴汇聚新动能。
人参是吉林特色物产的一块“金字招牌”,全省几乎半数地区涉及人参种植。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、品类单一等问题曾一度阻碍着吉林人参产业的发展。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,把好品质关是前提。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立足打造品质人参、绿色人参、科技人参,在永吉县、通化市、白山市等“长白山人参”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内设立了人参标准化种植基地,从源头上确保了人参品系纯正、品质优良。
标准化生产,是确保土特产品质的重要经验。延边州汪清县一直以来以优质的木耳资源闻名,但传统的木耳生产方式往往依赖大量的人力,不仅生产效率低下,品质和产量也难以保证。“有句俗话叫‘老八钱’,就是说一个菌包产8钱干木耳才能保证不亏本。但很多农户用传统生产方式,往往辛苦一年,最后收益微薄,甚至亏钱。”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芳介绍,公司与国内顶尖科研企业合作,成功研发出一条从拌料、装袋、灭菌到培养全程自动化的菌包加工生产线,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单菌包的木耳产量也显著提升。
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的标准化生产,帮助吉林加快构建起特色产业体系,也成为农民增收的坚实保障。“在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情况下,农特产品依然保持了促农增收的良好势头。”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、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翔宜介绍,吉林把发展园艺特产和设施农业作为保障“菜篮子”、丰富“果盘子”的重要抓手,实施百万亩棚膜工程,建设集中连片的规模园区和专业细分的标准化育苗中心、智慧菌仓、植物工厂,不仅发展出享誉全国的黑木耳、灵芝、桑黄等食药用菌,还有油豆角、“三辣”、山野菜等地方特色菜,以及蓝莓、香瓜、大榛子等优质果品。
挖掘“土”资源、彰显“特”优势,更要拓展“产”链条。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,才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。在吉林博大的产品展示区,除了传统的整支人参、参片等产品,还陈列着人参奶茶、活性参巧克力、人参饮品等新潮产品。“我们的新品开发是由需求牵引的,通过分析线上线下的销售数据,构建用户精准画像,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。”吉林市参业协会会长、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顾问王晓航介绍,公司还建立起多元立体的销售体系,不仅入驻多个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,还与网红团队合作,开展直播带货及社群营销等新零售业务,形成了“产加销”全产业链发展格局。
桃源小木耳一方面加紧产品研发步伐,研制出“脆脆”“糯糯”“润润”等系列特色产品,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鲜炖玉木耳羹、木耳山楂露、木耳酱等受到市场好评的深加工产品。另一方面与国内大型连锁商超合作,实行“统一供种、统一制菌、统一管理、统一技术、统一销售”的五统一模式,既提升了黑木耳产品品质,实现了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的成功转型,又带动了物流、仓储、包装、电商等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。
延长产业链条,做大做强特色产业,既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,也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关键办法。目前,吉林博大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周边村民、林农、宝妈等群体1300余户就近灵活择业,年户均增收约6000元。2024年至今,直接用工达5.5万人次,单日用工峰值达到700余人,劳动用工费用支出620余万元。“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农户,我们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就业岗位。对于一些无劳动能力的农户,我们采取代种代养的模式。”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郝世慧介绍,公司成立以来,直接带动就业595人,间接带动就业2.1万人,培育了一批熟练掌握现代种植与加工技术的“新型农民”。
“当前,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、设备设施老化、较大规模企业群体数量较少等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,产品需求降低、产能过剩等问题愈发凸显。”吉林省“吉字号”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班长陈耀辉表示,下一步,吉林省将从破除政策壁垒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、推动延链补链、深化区域协作、做好品牌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,开拓特色产业发展新局面,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。(经济日报记者 王明昊 徐 达 马洪超)
(责任编辑:符仲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