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限高令”彰显城市温度
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“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”“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,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”,这不仅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,更是对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理念的生动诠释。
曾经,超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独特地标广受追捧,这背后既有地方对城市形象的追求,也有土地集约利用的现实考量。但热潮之下,风险隐患也在悄然累积——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救援始终是世界性难题,扑救难、业态多、蔓延快、疏散难,极易造成重大安全事故。据不完全统计,全国现有高层民用建筑100多万栋,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5000余栋,总量世界第一。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数据显示,澳门赌场app:高层住宅火灾占住宅火灾总数的4.8%,但高层住宅火灾死亡人数占住宅火灾死亡总人数的12.2%。
一座城市的形象与吸引力,并不取决于“天际线高度”,而在于功能适配性与民生获得感。随着城市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,我们更需要的是“里子工程”而非“面子工程”: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住得舒心,口袋公园建设让生活更有品质,地下管网升级筑牢城市根基——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民生改善,比冰冷的建筑高度更能彰显城市的“温度”。从经济逻辑看,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成本、运维成本远高于普通建筑,后期电梯维护、消防升级等持续投入,与“提质增效”的要求背道而驰。
破解超高层建筑安全风险,需“当下改”与“长久立”相结合。对现有建筑,要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,以“零容忍”态度排查隐患,决不让高楼大厦“带病”运行,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,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;对未来建设,要严格落实限制超高层建筑要求,从源头拧紧“高度闸门”,摒弃“以高为美”的惯性思维,以人口规模、功能需求为导向,让建筑高度与城市承载力相匹配。
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前提,更是民生福祉的底线。当每一寸空间都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,每一项规划都饱含着对民生的关切,城市才能真正生长出温暖的肌理,成为人民安心栖居、舒心生活的幸福港湾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常 理)
(责任编辑:冯虎)